教育折叠:房子不够大,孩子上学受限

发布日期::2018-12-06浏览次数:10003

摘要:教育折叠:房子不够大,孩子上学受限虽然同

虽然同样是学位房,但30平和50平,被一一划线,成为“限制级学位房”。
小面积学位房的学位含量,被“打折”了。
希望花最少钱买小户型学位房让孩子挤入精英起跑线的梦想,被折叠了。
公告说了:“参照兄弟省、市、区做法”,所以不是先例。即便在深圳也不是首例。

今年5月,翠园中学东晓校区公告对50平米以下学位房设限:必须实际居住,或提供唯一住宅证明。50平米以下且不唯一的学位房,被拒之门外。

这几年对学位资源的争夺,开始进入白热化。
有学区划分引起家长不满,有人花近千万买学位房,学位被别人占有。北京的“天价过道学区房”……
背后是一个个极尽所能求一张高阶教育入场券的家长。
在深圳之前,广州曾对30平方米以下的小面积学位房设限,珠海对小户型房产和二手房学位有限制性要求。
深圳什么事都来得突然。2017年常住人口分娩量为24万,同比增长11.4%。远高于全国均值。
官方数据:2017年深圳市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4.63万个;2018年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6.1万个,公办初一学位缺口0.32万个。
深圳的教育资源整体性紧张是独有的,但对顶级学区的不懈追求,是全国性的。
年初有趋势研究者(筹码君)给出这一代人竞争的路径:
开局是地产(静态博弈,一劳永逸);
中场是教育(动态博弈,价值提升);
终局是时间(全局博弈,拿钱买命)。
地产是给自身占位,抢占优质城市优质地段优质资源,以地主姿态收割未来进城人口。一些人注定折叠另一部分人。
现在,进入中场竞争时段。焦点在下一代,起跑线。这一代大多数人的起跑线区分并不明显,但下一代,从教育开始折叠。
一线与二线,顶级与普通,质量和圈子,都是天壤之别。
除却整体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,优质学位准入门槛的提升和规则修改,不是主办方有意为之,而是市场化竞争的自然进化路径。
在中国,从房地产与教育绑定那一刻起,就必然走向这一步。不用房子面积衡量,还能怎么办?但这种趋势体现的不止一面。
1、越是一线城市,教育投入越相对不足
人口流入是无法控制的。经济发展越好,人口流入越是快于当地民生资源供给的增量。
当地人对学位资源的争抢越激烈,教育折叠的节奏越快。
2、公办的分裂:我要公平
公办学校,公平在先。虽然通过房产折叠一部分人,但要确保本区域公平。也就是学区决定一切。只是不能直接通过学费赤裸裸的分层。
然而现在,区域公平也难以保障,对本学区的学位房都满足不了。只能在面积上设限。
而且,即使是优质公办,也不能在师资待遇和软硬件上过度区别于其他公办学校。毕竟是公办。义务教育,不能通过收费进行无限升级投入。
这种身份分裂,只能通过资本来改变。
3、私立学校贵族化:大势所趋
趋势已经显现。2015年上海中考排名前十所学校全部是民办,没有一所是公办。从中考分流情况看,民办毕业生进入市、区重点高中比例很高,而公办毕业生进入职校、技校的比例很高。
在杭州,2015 年中考的500 分以上考生中,来自民办学校的学生超过90%。中考高分比例民办公办学校严重失衡,差距呈逐年扩大之势。
江浙沪,成为私立学校贵族化的先导区域。也是未来大势所趋。
---------------
以上,如果从市场化角度,看似公平,因为那些私立名校的学费远超公办学校。
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不这么看,她分析的结论是“教育拉美化”:
如果社会中精英型大学都是公立机构,且政府对这些机构采取高补贴或免费的政策,如巴西,这就会导致一种极端的、且是难以打破的教育不公平格局:
社会中的优势群体在私立中小学接受优质教育,从而得到优质低价的高等教育服务及其背后的高额的公共财政补贴;与此同时,弱势群体接受着较低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,难以在获得精英型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取胜,阶层固化难以打破。
从经济周期看,房产带来的财富未必持久。但教育带来的折叠,是穿越代际的。
香港富豪田北辰体验了两天香港穷人生活之后长叹: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。
他没有说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买房的人。因为从起跑线开始的教育折叠,包含了知识、信息、圈层、视野、就业、人脉……
这是一堵无法穿越的墙。
一折叠,就是一辈子。

关注公众号

关键字:安吉房产网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更多..

热点楼盘更多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