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房地产看做一个人的身体,过去这些年当中,食量太大、吃的太多、胡吃海塞,最终吃成了“虚胖”的身材。
回顾过去这些年的房价变化,1993年突破千元大关,2005年突破3千,2013年突破6千,房价从1991年的786元/平米,上涨至2017年的7892元/平米,30年的时间,均价上涨了10倍。
假如我们回溯1987-2017的年商品房销售面积,从1987年的0.3亿平米,攀升至2017年的16.9亿平米,上涨了56倍。
如今的楼市,已经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面积17亿平米,成交额15万亿,市值近300万亿的庞然大物。
短时间吃成过胖的身材,各类“病痛”便接踵而至,居民杠杆率近60%,空置率近20%,居民财富的六成都押在房地产相关行业中。
因此,现在楼市开始“打吊针治病”了。具体而言,有以下三个信号。
第一,一城一策,调控加码。
最近几个月,我们可以观察到,调控的方向出现明显变化。
一方面,是“一城一策”,对不同城市的不同基本面,更讲究精准调控。另一方面,是力度不断加大,4月各地发布了60次调控政策,5月高达40次,两个月的时间,就有101次调控政策发布。
另外,苏州、东莞、西安这些城市,正是上半年最火的几个典型城市代表,最近几个月限售、限购、土拍规则修改,具有风向标的意义。
第二,旧改接力。
很多人担忧一点,今年棚改总量还不到去年的一半,这么大的缺口,如何靠房地产拉动其他行业的投资和需求?
此时“旧改”就浮出了水面,不用拆老房子,不用土地开发,不用开发商折腾,对外立面、电梯、车位、老旧线路等各类配套进行升级改造,既能带动基建各个行业的发展,又能填补棚改缺失后的缺口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第三,房地产资金面收紧。
房产研究机构克而瑞发布数据显示,本月8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为508.16亿元,环比下降54.3%,同比下降40.8%。其中,5月份企业发债总量210.6亿元,环比下降73.1%,企业发债大幅缩水,是2017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。
更重要的特征是,多个热门城市如南京、成都等地房贷利率再次上浮,这意味着从房企到购房者,“腰包”都快瘪了。
笔者认为,这三个消息出现的很及时,也是房地产告别升值变现时代的重要信号,某种程度上看,除刚需之外,5年以后,买房甚至还不如存钱。
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。
首先,房产的变现能力在下降。
在过去这些年当中,房产是作为“金融投机品”出现了,很多人买房不是因为工作、家庭、教育的实际需求,而是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想法。
在房价持续上涨阶段,这样的想法确实能带来收益,可一旦限售、限购措施越来越严,加上二手房源在市场中沉淀的越来越多,房产的流动性就大打折扣。
假如现在买套房,考虑到本息还款、利率上浮幅度、水暖电气、物业费、车位费、装修折旧费,随着时间推移,对那些本身就是东拼西凑才买房的人来说,身上的担子一天会比一天沉。
如果你把本就不充裕的钱用来储蓄,虽然用过去的经验来看,长期的购买力会打折扣,但最近两年可以多观望,多等机会,等待性价比更高的房源,能够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其次,改善族和炒房客的空间越来越窄。
改善族最看重地段、户型和配套,投机客更看重偏远地段的升值潜力,这两个群体,都局限于限售和限购这些调控政策中,要么接盘的人太少,要么二手房卖不动,要么没有购房资格。
今年的楼市调控,恰恰就瞄准了这两类人,丹东和苏州延长限售时间长达五年,各地限售措施都在跟上,这意味着一套刚需房买了之后,需要七年乃至十年才能变现,而西安最近公布的限购政策,又把落户炒房的路给堵上了。
当这两类人的生存空间开始变窄,也说明楼市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“清淡市道”,有房族房子难卖,投机客难觅缺口,房子的投机品属性将会大大降低,“居住”的特征将会愈加凸显。